作者:Design360°,來源:Design360
9月17日,2022年成都冬奧會正式公布了吉祥物“冰墩墩”。歷屆奧運會的視覺形象公布,都是世界關注的焦點。從1896年的雅典奧運會到明年的東京奧運會,每個運動會的視覺設計都各有特色。瑞士平面設計師Markus Osterwalder花了30年,收集整理了歷屆現(xiàn)代奧運會的視覺設計。今年,這本集合了120年里所有冬夏奧運會視覺設計的書籍,終于要面世了。
奧運會的主要視覺元素包括五環(huán)標志、會徽、色彩形象系統(tǒng)和吉祥物。這些元素會被應用到運動會所需要的各種標識和物件中,例如宣傳海報、體育項目圖標、事物用品圖表、辦公用品標識、環(huán)境標識、紀念品和服飾等等。除此之外,每屆奧運會的金銀銅獎牌和火炬也需要特別設計。
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
Markus在瑞士就讀平面設計的時候,就對奧林匹克的設計產(chǎn)生了濃厚的興趣。1990年,在參觀了位于瑞士洛桑的奧林匹克圖書館之后,他便開始了自己的奧運會設計收藏之路。從1994年的利勒莫哈爾(Lillehammer)冬季奧運會開始,Markus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屆奧運會。他除了親自到場拍攝照片和收集紀念品,還會與設計師見面并收集與奧運相關的設計手稿。
Markus曾于2006年都靈運動會期間在瑞士舉辦過一次展覽,展示了他多年來收藏的大量奧運設計。后來,他發(fā)現(xiàn)從未有人將這些設計整理起來制作成書籍發(fā)行,便決定終有一天要自己完成這件事情。這就是史上第一部奧運會的設計編年史——《奧林匹克運動會——設計(Olympic Game-The Design)》的誕生之因。
書中部分章節(jié)首頁
這本書由瑞士Niggli出版社出版,一共分為兩冊,厚達1600頁,涵蓋了歷屆奧運會的視覺形象體系和設計作品,展現(xiàn)了世界各地風格迥異的文化特色。這些作品都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設計師們,結(jié)合本土文化和每屆奧運會主題所創(chuàng)作的,比如1964年東京的極簡風格LOGO、1972慕尼黑運動會的彩虹色設計、1994年利勒哈默爾的本土風格、亦或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動感象形圖。
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吉祥物,史上第一個夏季奧運會吉祥物
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
2012年倫敦奧運會
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視覺設計延續(xù)了日本一貫的極簡風格。這是第一屆由亞洲國家舉辦的奧運會,更是首屆使用統(tǒng)一視覺標識系統(tǒng)的現(xiàn)代奧運會。會徽的圖形以太陽的符號為中心,表達了“日出東方”的哲學意味。而相映襯的紅日圖形與五環(huán),則將奧運會主辦國和奧林匹克形象和諧地融合在了一起,使得整體視覺形象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。整體設計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感,又具有加強標識統(tǒng)一風格的實用性。
1964年東京奧運會
1994年的冬季奧運會在北歐挪威的城鎮(zhèn)利勒哈默爾(Lillehammer)舉辦。自此屆起,冬奧會與夏奧會交替舉辦,每次相隔兩年。設計師們從挪威特有的花崗巖和冰水晶中汲取靈感,將冰晶紋作為主設計圖案,并把花崗巖用作獎牌的主材料。會徽的設計則融合了藍天、白雪、北極光等北國挪威特有的自然景觀元素。
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季奧運會
2004年,奧運會在104年之后回到了故鄉(xiāng)雅典。第28屆奧運會的會徽以愛琴海的蔚藍色為底,中央是象征著和平的橄欖枝。其視覺體系的核心圖形融合了希臘浮雕花卉裝飾、Nemea石碑上印刻的文字、田野的圖案和碎石地面的紋路等元素。圖案被應用到了會徽、指引標志、吉祥物等視覺標識中,向世界展現(xiàn)了希臘文化和環(huán)境的全貌。
2004年雅典奧運會
“奧運會大概是全球影響程度最廣的活動之一了。它是運動競技,同時也是設計的比賽。如果你為奧運會做了視覺形象設計,就意味著你的作品將會被全世界看到。”《奧林匹克運動會——設計》的總設計師Erik Spiekermann表示,“奧運會的視覺體系可以說是世上難度最高的設計項目了。這是每個設計師夢想的工作,但其艱難的過程也如同噩夢一般”。
從奧運會的LOGO設計到相關產(chǎn)品的制造都需要遵從國際奧委會的規(guī)定。雖然每個參與的設計師都會持有極大的熱情,但困難的是要和不同的設計師、以團隊形式一起合作。這就需要通過有效的團隊管理,融合不同的審美和個人興趣,對相關事務做出決策。這對于設計師來說,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(zhàn),但“有時也像是一種設計游戲”。
書中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部分
書中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部分
書中也收錄了160多位設計師們參與奧運會設計項目時的工作細節(jié)。這本《奧林匹克運動會——設計》已于9月在Kickstarter平臺上完成了眾籌,將在不久后正式付印出版。
翻譯&編輯 | Roni
校對 | yuer
經(jīng)授權轉(zhuǎn)載至成都,轉(zhuǎn)載請聯(lián)系原作者
作者公眾號:Design360 (ID: design360magazine)
136 0806 8886【加微信請注明來意】
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(qū)天府三街1599號(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)